重慶打造千億級機器人產業
在第十三屆中國金屬冶金展中,新奇的機器人演出的京劇《三岔口》折子戲博人眼球。
中新社發 陳超 攝
近日,記者在重慶嘉陵集團“415摩托車焊接線”一車間看到,工人啟動按鈕后,兩臺焊接機器人開始同時焊接摩托車車架的弧形金屬材料,僅僅28秒后,機器人就完成了焊接任務。
“在同樣的時間內,1臺焊接機器人做的工作,需要3名熟練技術工人才能完成。”嘉陵集團工藝現場技術員李學亞說,機器人大幅度提升了生產效率,為公司節約了人工成本,并且還能把產品質量做得更好。
這類現象在重慶并不少見。
對于自2011年起便提出要打造 “全球機器人之都”的重慶而言,機器人產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恰恰是全國各地爭相創建機器人行業的一個縮影。
在當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技術工人日漸匱乏的今天,作為老工業基地的重慶,繼成功打造亞洲最大的“筆電”生產基地后,再次瞄準新興的機器人產業,力爭2020年銷售收入逾1000億。而據英國《經濟學人》報稱,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2013年購買機器人最多的國家。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預測也顯示了機器人的巨大需求,預計到2025年,機器人每年將為全球帶來1.7萬億至4.5萬億美元的產值。
從零開始 艱難起步
據統計,截至2009年,重慶歷年來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僅有500多臺,但近年來,隨著全球產業發展的升級,機器人開始備受青睞。
2011年3月,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應運而生,將機器人技術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并引進了高級專家人才,成立了重慶市機器人專家組。2011年12月,重慶明確提出要把全市打造成“機器人之都”的構想。2013年10月,重慶發布了《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成為國內重要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全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
據統計,2011年以來,重慶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年均增速達到54%左右。如今,重慶使用工業機器人已超過5000臺,預計今年還有2000多臺的市場需求。其中,汽摩、電子信息行業是使用機器人的主力軍。通機、化工、工程機械和食品制造等行業,也有不少企業使用機器人。據該市經信委提供的數據,2013年,重慶成為全國機器人需求第一的城市,機器人銷量超過2200臺。未來重慶對機器人的需求每年還將以20%以上的增幅高速增長。
工業基礎雄厚 市場前景可期
近年來,汽車行業和電子電氣行業占據了我國機器人使用總量的59%。而重慶的汽車、摩托車和筆電生產基地,三個行業的產量在全國的占比分別超過了12%、30%和30%。“這樣的產業布局催生了巨大的機器人使用需求。”兩江新區裝備產業領導小組組長李光向記者表示,重慶發展機器人產業最大的優勢和底氣,正源于此。
基于上述優勢,重慶明確了發展機器人產業的方向。“首先圍繞工業市場發展工業機器人,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到一定階段,再發展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最終形成全產業鏈。”
按照這種思路,重慶市政府在去年發布的《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推出多條重要措施,如設立重慶市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本地產首臺(套)產品的示范應用和工業企業采購本地產工業機器人給予財稅政策支持,對好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支持,支持整機與零部件研發,加快引進國內外高端人才等。
重慶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金銳向記者透露,公司是帶著當今國內一線的機器人技術落戶重慶。按照規劃,預計3年之內形成最優的研發、檢測、制造、服務體系,成為西南機器人的龍頭企業。“未來,我們將逐步打造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和實力最強的機器人企業之一。” 高金銳說。
去年2月20日,由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和重慶機電集團投資1億元建設的重慶機器人項目落戶大足經開區,主要建設10000臺工業及服務機器人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建成后年產值可達20億元。
大足萬古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陳奇林告訴記者,大足區將在萬古工業園建成集研發、孵化、制造于一體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基地。管道機器人及相關檢測產品、服務機器人等,預計今年6月投產后面市。
陳奇林介紹,萬古工業園區生產的機器人,主要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如管道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三種。特種機器人可完成很多人力難以完成的任務,如排險除爆、軍事等用途;而服務機器人則可以陪人聊天、逛街,還可幫人做飯、按摩等。
標準缺失 難以走入良性循環
“為什么國產機器人落后于進口產品?先不談核心技術,標準標定體系的缺失才是最關鍵的。”原重慶市科委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志華認為,任何產業若沒有與時俱進的標準和標定,就失去了行業門檻,機器人產業在這方面恰恰處于空白。
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行業標準還沿用1996年制定的機械行業標準;而在標定方面,國內尚無統一專門針對機器人標定測量的檢測機構。
鐘志華擔憂,標準標定體系的缺失,可能令機器人產業難以走入良性循環。“缺少標準,每臺機器人的使用體驗就可能存在偏差,最終會打擊企業的購買積極性。機器人生產企業也難以實現量化生產,生產成本就降不下來,最終可能會徹底失去與進口企業的競爭機會。”
重慶兩江新區開發投資集團總經濟師、重慶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聯盟副理事長李光表示,目前,汽車制造廠使用的機器人已近百臺,分布在汽車整車生產線的沖壓、焊裝、涂裝、總裝以及發動機生產線的鑄造、機械加工、總裝等工藝程序上。這些企業使用的機器人既有國內生產的,也有國外進口的,國外進口的占比略高。
“同國外進口機器人相比,國產機器人在加工精度、運行的穩定性上都稍顯遜色。”李光認為,國產機器人最大的優勢體現在價格上。
重慶已經開始行動。據李光介紹,當地正在嘗試對機器人產業的商業模式進行創新,計劃引入“金融之手”,采取機器人租賃模式,并將售后服務植入進去。此外,重慶還計劃結合國企改革大潮,調動國企、民企積極性,以資金為紐帶,探索混合所有制對機器人產業的推動力;同時,委托國外獵頭公司引進高端人才。
(來源:工人日報)
- 上一篇:李彥宏為何反對“風口論”? 2015/3/24
- 下一篇:鴻海代工機器人在日本銷售:首批一分鐘全賣光 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