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為何反對“風口論”?
發動機轉得越快,越是需要降溫,互聯網+也是如此。
過去這一個月,互聯網+迅速成為一個新的“風口”。兩會報告總理指路、資本市場喧囂追逐、萬眾創新鋪天蓋地,所有跡象都表明,一場巨大的“互聯網+”浪潮,正勢不可當地洶涌整個中國。
但與此同時,也有人在憂慮與反思。
“我不認可風口論,它充滿了投機思維。”2015年3月22日,在中國IT領袖峰會上,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
而在此前,易凱資本王冉等站在投資界人士,也已經發出自己的警告:警惕科技泡沫、警惕“C輪死”。
他們為何擔心?
一、泡沫加速膨脹。
最近,將“互聯網+”概念推上熱度頂點的事件,是2015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及政府工作報告“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將這一概念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就總理而言,“互聯網+”概念的要義在后面的加號。因為他需要的不只是發展互聯網,更是要尋找一條融合中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
但大家都知道,只要中國政府決定大力扶持某一個行業,都必然會催生一個巨大的行業泡沫,逐利的資本市場會蜂擁而至,跑馬圈地,借助政府的力量獲得足夠利益并迅速退出。
在此之前,如同Paypal聯合創始人PeterThiel和王冉所指出的,估值的過度透支已經讓整個投資業的融資加速和投資重心前移,并極有可能在2015年形成規模性的后期資本供血系統癱瘓。
當這一現實疊加政策利好,整個互聯網行業將變得更加畸形:在政策與資本刺激下,會有更多的初創公司出現,并迅速壯大,然后集體走向出售或死亡。
推動這個趨勢加速的另一重力量,是原本沉淀于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和金融市場的民間資本。
三市線房市和傳統實體產業的低迷,讓相關領域的資本持續外溢,缺乏實體經濟支持的金融市場——尤其是二級市場也風波詭譎。
與之相比,尋找好的初創期或中期項目,在后期融資、創業板、新三板、二級市場中通過各種方式退出,一個周期只需要2-3年,回報卻高達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創業投資方式,自然成為了各方資本匯聚的低地。
自然,風險進一步加速積聚。
二、合理看待泡沫
當然,對整個市場來說,泡沫并不一定是壞事。
任何一輪大泡沫的產生,都有附生其上的產業基礎。而且,只有相對過剩的生產力催生市場競爭,才能促進企業加快技術研發,提高產品質量,改善客戶服務。同樣,也只有在處于發展階段、具有市場潛力和良好預期的行業,才會出現泡沫。
對于初創公司而言,泡沫其實是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因為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經過孵化與加速迅速壯大
但對投資者或企業個體來講,要確保在漲潮時不被拉開距離,落潮后不被拋在岸上,需要高度謹慎,在泡沫中做好機遇與風險的平衡。
三、反思“下一個風口”
把自己當成豬到處追逐風口,顯然是不行的,等你趕到,風已經過了。
所以,“下一個風口”開始泛濫。
幾乎在任何場合,這都成為必然討論到的話題,無論投資者,還是創業者,都在絞盡腦汁,猜想1年后、3年后、甚至5年后的產業趨勢,然后以此為坐標,重新劃定自己的投資領域或調整產品方向。
我趕不上現在的風口,就趕下一個,實在不行,再往前趕趕。
但這樣真的就一定對嗎?
“我從2000年回國到現在,這15年來時時都處在風口中,吹得我難受,各種各樣的機會。讓我焦慮的是什么能夠不做,而不是還有哪些可以做。”李彥宏說,如果每個人都想著找捷徑,其實也挺危險的。
中國足夠大,所以不僅市場大,競爭也大,當你看到機會時,或許有人也看到了,甚至已經開始做了。
關鍵還是得回到根基,做能讓自己的價值最大化的事情,或是能夠堅持到底的事情。正如同BAT,自己的后花園都守得滴水不漏,到其他兩家搶地盤都灰頭土臉,既有競爭的原因,也是有自己的力量邊界。
找到風并不難,但如果沒有翅膀,即使被風吹到半天上,也一樣要掉下來,反而更疼。
更何況,投資人是中國最精明的人群之一,他們已經在控制風險。沒有靠譜的能力,沒有堅持做好的耐力與決心,沒有可持續盈利的前景,即使是再天花亂墜的概念,拿到錢的可能性也已經越來越小。
最后說一句,具體到互聯網+的加號,它本來就代表了互聯網走向實體,跟其他所有的行業結合。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風口。也可以說,已經到處都是風口。
要想飛,終究還得靠自己。
- 上一篇:德國藍皮書:中國應借鑒德國工業4.0打造國家化創新系統 2015/5/28
- 下一篇:重慶打造千億級機器人產業 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