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技術新進展 未來或將實現機器人定制
1月16日,智東西消息,從語音識別助理到各類飛行器的誕生,人類在探索智能機器人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今天,智東西在2016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又了解到了不少這方面的新進展。
未來機器人或可實現定制 智能控制無人駕駛
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總監Daniela Rus談到機器能否做出自我決定取決于其智能程度,并且首先需要有實體硬件和機器,有編程程序,可以和物理社會產生互動,具備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外部形態,以及可以控制外部形態去執行任務的大腦。
智東西在現場了解到MIT在新加坡做的無人駕駛的項目,機器人負責控制車輛,乘客只需要將乘車需求告訴機器人即可,也就是機器人有可能成為未來無人駕駛的控制和智能系統。Daniela Rus介紹到這款機器人由傳感器、激光雷達、信息板、相機、頭頂監測器組成,其內置有控制車輛外形的算法,可以監測環境中道路的障礙并自動避讓。
Daniela Rus表露了使用通用的模塊可以加速制造機器人過程的想法和通過編程實現定制機器人的新范式,但目前由于技術所限還不能實現。不過MIT一直在進行通用模塊等相關的開發。
據了解,如果在強烈磁性環境下進行編程,再加上線圈,讓機器人具有選擇性功能,就有可能實現機器人的循環與回收。
當機器人可以像豹子一樣奔跑,將帶來很多改變。
麻省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Sangbae Kim介紹了仿生機器人的移動性、活動性,以及在未來的形態。出于對更多和更好的物理互動以及對老年人看護的需求,仿生機器人有著一定的市場。
智東西在現場了解到制造機器人需要在了解奔跑的原理、原則后,用電機電腦來模擬動物的大腦和肌肉,實現部件的有機組合。研究中肢體的活動性是需要著重考慮的部分,機器人要達到像動物或者像人一樣的平衡感,需要通過阻抗控制法取得物理相互作用,并要考慮到其與人之間的互動。現有的機器人只是位置的控制、機械的搬運,并沒有動態化的物理的互動和動態的平衡感,沒有判斷能力,也不能根據環境進行調節,有著很大的局限。
現有的機器人制造技術有兩種,第一種是制造型機器人,制造型機器人笨重并且效率低下。另一種機器人可以與環境進行良好的適應,有斜坡傳動和油壓式兩種,Sangbae Kim介紹到MIT的機器人有著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可以跑步,加速,具有動態。其內有傳感器可以感知前方物體的存在,未來還有可能超過動物的效率。
微軟面向未來三戰略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洪小文認為現在是一個“移動為先,云為先”的世界,并將迎來“隱形革命”。而微軟面向未來有三戰略:
1.創建更加個性化的計算體驗 ;
2構建智能化的云服務;
3.重塑生產力和業務流程;
他認為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這三類內容交叉的部分很多。未來數據驅動和基于統計的機器學習將成為主導。部署/傳感,改進,分析,理解將圍繞反饋回路行程循環,由此可能帶來數據科學家、分析師等新的職業,提供一個大的新就業市場,而且全球也已建立多所數據科學研究院,不過他承認新的創意、算法與洞察仍需來自人類。
智東西在現場看到了小冰在東方衛視播報天氣預報的演示,洪小文介紹到微軟今年對小冰加入了幾項新的視覺技能,比如對書本、性別、年齡等的辨認。
機器人是永不會過時的話題,未來或許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定制機器人,仿生機器人能在更多的領域幫我們處理事務,而如何讓機器人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如何改進機器人的內外部構造使其更適應人類的需要,在這條人工智能的道路上,我們還有許多事要做。
- 上一篇:機器人快速崛起:5年內將消失510萬工作崗位 2016/2/14
- 下一篇:小米2015手機銷量7000萬 16年要進軍VR和機器人 20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