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轉型升級需加力發展工業機器人
2016-10-13 11:24:18??????點擊: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一些傳統優勢逐漸喪失,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成為當務之急。近日在京舉行的“2016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大力研發和應用工業機器人是我國經濟,特別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但我國工業機器人與制造業互動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需采取多項措施予以解決。
北京工業大學電子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教授王廣生認為,工業機器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它是我國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方面,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從2012年開始下降,且每年減少達數百萬之多,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人口紅利”已經大大減少,許多制造業企業已將工廠遷至東南亞等勞動力更為廉價的地區,而“機器換人”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重要出路。
另一方面,工業機器人也是我國制造業走向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關鍵。我國傳統制造業長期存在技術創新動力不足、設備老化、能耗高等問題,因而長時間處在價值鏈低端。工業機器人的大量應用可以極大地提高我國制造業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促進制造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而獲得國際競爭優勢。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我國對工業機器人的消費增長迅速,但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本土機器人企業實力較弱,跟國際機器人巨頭差距巨大。
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依舊偏低。韓國是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平均每一萬名工人擁有機器人347臺,第二名日本為339臺/萬人,第三名德國為251臺/萬人。相比之下,中國每一萬名工人僅有機器人21臺,還不及全球平均水平55臺/萬人的一半。此外,目前我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有70%由外國廠商生產,核心零部件減速器和伺服電機基本依靠進口,造成價格居高不下,本土機器人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亟待提高。
北京理工大學復雜系統控制與決策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馬宏賓認為,為促進機器人產業和傳統制造業的互動發展,宜采取三項措施:第一,加強政策引導,構建產業協同發展機制;第二,尋找產業共性,構建協作創新體系;第三,培育龍頭企業,推動產業轉型。
北京工業大學電子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教授王廣生認為,工業機器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它是我國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方面,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從2012年開始下降,且每年減少達數百萬之多,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人口紅利”已經大大減少,許多制造業企業已將工廠遷至東南亞等勞動力更為廉價的地區,而“機器換人”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重要出路。
另一方面,工業機器人也是我國制造業走向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關鍵。我國傳統制造業長期存在技術創新動力不足、設備老化、能耗高等問題,因而長時間處在價值鏈低端。工業機器人的大量應用可以極大地提高我國制造業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促進制造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而獲得國際競爭優勢。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我國對工業機器人的消費增長迅速,但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本土機器人企業實力較弱,跟國際機器人巨頭差距巨大。
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依舊偏低。韓國是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平均每一萬名工人擁有機器人347臺,第二名日本為339臺/萬人,第三名德國為251臺/萬人。相比之下,中國每一萬名工人僅有機器人21臺,還不及全球平均水平55臺/萬人的一半。此外,目前我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有70%由外國廠商生產,核心零部件減速器和伺服電機基本依靠進口,造成價格居高不下,本土機器人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亟待提高。
北京理工大學復雜系統控制與決策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馬宏賓認為,為促進機器人產業和傳統制造業的互動發展,宜采取三項措施:第一,加強政策引導,構建產業協同發展機制;第二,尋找產業共性,構建協作創新體系;第三,培育龍頭企業,推動產業轉型。
- 上一篇:國產機器人 尋機突圍低端市場 2016/10/13
- 下一篇:機器人產業政策料年底落地 重點推進“兩突破” 2016/10/11